
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
老虎的 相關資料
老虎是貓科家族的一員,貓科家族還包括獅、豹、獵豹、石虎及家貓等,都擁有圓耳圓頭短頸,身軀柔軟且彈性極佳,銳爪可伸可收,視覺、聽覺、嗅覺極靈敏,行動敏捷且沉靜,擅長掩護與襲擊,是最成功的掠食者家族。儘管如此,貓科家族中的成員各自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色。其中,獅子和老虎是最常為人相提並論,但牠們的分布和習性可截然不同:老虎分布於亞洲叢林,獨居;獅子分布於非洲,適應乾旱而林木稀疏的草原環境,而且公獅是與母獅小獅全家成群生活,共同狩獵分享獵物。
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;拜體型與力量之賜,獨來獨往的老虎捕食其他脊椎動物,幾乎沒有天敵,吼聲可傳2公里遠,是亞洲叢林裡最令萬物聞風喪膽的萬獸之王。牠的肌肉發達且體格碩壯,是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,成年雄虎體型比雌虎略大,臉部的毛也比較多。雄虎身長約2公尺,尾長約90公分,體重約190公斤。雌虎身長約1.7公尺,體重約140公斤。體型最大的西伯利亞虎其最大者可達2.6公尺長,體重320公斤!!
一隻成虎平均每天要吃6公斤左右的肉;捕到大型獵物如野豬時,一晚可以吞下30公斤;一年約捕食3500公斤獵物,相當於50隻大野豬。老虎食量很大,平均8到9天要獵食一隻鹿、山豬、羯牛或羚羊等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才吃得飽,雖然也捉兔、雉雞、蛙、魚小動物等來當點心吃,但無法僅以小動物為生。故老虎居住的地方也必需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很豐富的地方。老虎力量強大卻不耐長跑追趕,若襲擊一次不成,獵物很容易就逃走。事實上,老虎平均偷襲20次才會成功一次,因此經常要餓肚子。也難怪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敢浪費,一次吃不完會藏起來,休息後繼續再吃,直至精光為止,最後僅剩幾塊皮和骨頭。經驗不足的年輕成虎容易在激烈的捕獵過程中受傷。而受傷過重或是衰老的個體,常因捕不到食物而死亡。
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;拜體型與力量之賜,獨來獨往的老虎捕食其他脊椎動物,幾乎沒有天敵,吼聲可傳2公里遠,是亞洲叢林裡最令萬物聞風喪膽的萬獸之王。牠的肌肉發達且體格碩壯,是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,成年雄虎體型比雌虎略大,臉部的毛也比較多。雄虎身長約2公尺,尾長約90公分,體重約190公斤。雌虎身長約1.7公尺,體重約140公斤。體型最大的西伯利亞虎其最大者可達2.6公尺長,體重320公斤!!
一隻成虎平均每天要吃6公斤左右的肉;捕到大型獵物如野豬時,一晚可以吞下30公斤;一年約捕食3500公斤獵物,相當於50隻大野豬。老虎食量很大,平均8到9天要獵食一隻鹿、山豬、羯牛或羚羊等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才吃得飽,雖然也捉兔、雉雞、蛙、魚小動物等來當點心吃,但無法僅以小動物為生。故老虎居住的地方也必需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很豐富的地方。老虎力量強大卻不耐長跑追趕,若襲擊一次不成,獵物很容易就逃走。事實上,老虎平均偷襲20次才會成功一次,因此經常要餓肚子。也難怪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敢浪費,一次吃不完會藏起來,休息後繼續再吃,直至精光為止,最後僅剩幾塊皮和骨頭。經驗不足的年輕成虎容易在激烈的捕獵過程中受傷。而受傷過重或是衰老的個體,常因捕不到食物而死亡。
老虎的生態-行為篇
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;拜體型與力量之賜,獨來獨往的老虎捕食其他脊椎動物,幾乎沒有天敵,吼聲可傳2公里遠,是亞洲叢林裡最令萬物聞風喪膽的萬獸之王。牠的肌肉發達且體格碩壯,是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,成年雄虎體型比雌虎略大,臉部的毛也比較多。雄虎身長約2公尺,尾長約90公分,體重約190公斤。雌虎身長約1.7公尺,體重約140公斤。體型最大的西伯利亞虎其最大者可達2.6公尺長,體重320公斤!!
1.伏低、潛進、躍出、背後突襲 :
遇上獵物時自然伏低,找掩護,無聲地潛近,當獵物走入10到20公尺距離內時,突然躍出攻擊,是老虎及貓科動物的典型攻擊法。為了避免被獵物的蹄、角或獠牙所傷,老虎通常是由背後襲擊。先以前爪抓穿獵物背部皮肉並拖撞倒地,再以尖銳的犬齒(虎牙)緊咬住咽喉使獵物窒息,或咬斷頸椎,直到牠斷氣才鬆口。
2.專獵大型動物為食,食量奇大卻常餓肚子 :
一隻成虎平均每天要吃6公斤左右的肉;捕到大型獵物如野豬時,一晚可以吞下30公斤;一年約捕食3500公斤獵物,相當於50隻大野豬。老虎食量很大,平均8到9天要獵食一隻鹿、山豬、羯牛或羚羊等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才吃得飽,雖然也捉兔、雉雞、蛙、魚小動物等來當點心吃,但無法僅以小動物為生。故老虎居住的地方也必需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很豐富的地方。老虎力量強大卻不耐長跑追趕,若襲擊一次不成,獵物很容易就逃走。事實上,老虎平均偷襲20次才會成功一次,因此經常要餓肚子。也難怪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敢浪費,一次吃不完會藏起來,休息後繼續再吃,直至精光為止,最後僅剩幾塊皮和骨頭。經驗不足的年輕成虎容易在激烈的捕獵過程中受傷。而受傷過重或是衰老的個體,常因捕不到食物而死亡。
1.晝伏夜出:黃昏時分是老虎時間,養足精神的老虎此時出發,循著地盤內熟悉的路徑與埋伏地點找尋獵物,直到天亮為止;若運氣不好沒碰到合適獵物,有時一整晚要走三四十公里。白天則在陰涼洞穴或密林深處休息,大部份時間都在打盹。
2.生性愛水且擅泳:很多貓科動物都怕水,但老虎喜歡水,在炎熱天氣裏最愛下水納涼;必要時,可以在河裏游個五公里遠,甚至在水中進行捕獵,把獵物壓制到水面下淹死。
棲息地選擇,冰雪或沼澤皆可為家:老虎不喜乾旱炎熱,喜歡植物濃密覆蓋及有水的環境,樹林或草叢皆可。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,華中華南的溫帶林,到印尼、印度半島的熱帶雨林,甚至東南亞一帶河口的紅樹林沼澤地帶,整個亞洲地區只要原始林茂密、水源充足的地方,都是老虎的原鄉。
1.四處泗尿、排糞、抓磨樹幹,都是為了作記號標示地盤
為了保住領域,老虎會不停地在領域中巡邏,留下尿液或糞便做為標記,或是在樹幹上磨蹭以留下體腺的味道,或是留下爪痕,這些都是為了宣示這是『我的』地盤。越是強勢的個體,標記做得越多,當別隻老虎來到這裡,聞到或看到這些標記,沒事都會儘量避開,以避免正面衝突。
2.佔穩了地盤才能繁衍下一代
成年的老虎都是獨來獨往,牠會占據必要的水源,,獵物與遮蔽點,形成固定的地盤,或稱為領域。與其他老虎競爭地盤,可是老虎生存與繁衍的大事。雄虎的地盤比雌虎為大,且常包涵了2-3隻雌虎的領域,不允許別的成年雄虎接近這些雌虎;雌虎更要兼顧幼兒的隱蔽與食物供給,因此無論雌雄,通常佔穩了地盤的老虎,才能繁殖下一代。
在條件較差的環境,領域面積就需擴大,才有足夠的資源過活,換句話說,老虎彼此要住得更疏遠。例如在食物充足的印度半島,雌虎的領域約為10平方公里;在乾燥的華北森林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森林,雌虎的領域則達400平方公里。在印度的保護區,雌虎保有地盤的時間約7年,雄虎則因競爭激烈,只能保住地盤3到4年;太年輕的老虎沒有能力爭到地盤,而傷殘或年老力衰的老虎則可能遭其他老虎攻擊搶走地盤,甚至被咬死。
1.兩性關係:成年雄雌虎只有在配對時才結伴
老虎約3-4歲性成熟,但雄虎則約到5歲才爭取得到地盤,有機會與雌虎交配。雌虎每2-2.5年生產一胎,一生約可生5胎。雌虎發情時,會在其尿液中釋出賀爾蒙訊號,吸引雄虎,鄰近的雄虎會為爭取接近她而教量一番,通常最強勢的雄虎才得以與雌虎交配;落敗的雄虎則有可能負傷致死。雌雄結伴的時間約一周,開始相遇時充滿危險與不安,互相試探,若能彼此接納,則朝夕相處交配,形影不離,直至雌虎發情期結束,將雄虎趕走為止。
2.親子關係:雌虎獨立完成生養幼虎重擔
幼虎跟隨母虎直到2歲左右才離開,通常也剛好是在下一胎幼虎可以跟隨媽媽走動之際,因此,成年雌虎身邊幾乎一直有幼虎跟隨;雄虎則偶爾會讓牠領域內的雌虎及幼虎分享食物,並負責驅走其他成年雄虎或天敵,間接保護幼虎。雌虎懷孕期約三個半月,一胎可生2-3隻幼虎,每胎存活率僅50%。虎媽媽不在時,幼虎可能會被蟒蛇、鬣狗或花豹吃掉。
3.社會關係:森林深處總多見獨來獨往的身影
老虎是亞洲森林中的獨行俠,除非是遇到配對或哺育時期,才會結伴同行。無論雌虎或雄虎都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,雄虎捕到大型獵物,還會以吼聲召喚自己的雌虎和幼虎來分享。但幼虎卻常喪命於陌生雄虎口中。這種減少對手後代的殺嬰行為亦常出現於其他哺乳類動物(甚至古代人類)的生活史中。
從玩耍中練得一身本領:幼虎們非常好動好玩,而玩耍對於技巧和智慧的發育異常重要,牠必須從這些撲打追咬的遊戲中,練習獵食與避敵的本領,日後就要靠自己生活了。雌虎身兼媽媽和教師雙重身份,會逐漸帶活物回來,訓練幼虎的捕食能力,也會極有耐心地陪伴幼虎嘻鬧,親子關係十分親暱。
參考資料
1.伏低、潛進、躍出、背後突襲 :
遇上獵物時自然伏低,找掩護,無聲地潛近,當獵物走入10到20公尺距離內時,突然躍出攻擊,是老虎及貓科動物的典型攻擊法。為了避免被獵物的蹄、角或獠牙所傷,老虎通常是由背後襲擊。先以前爪抓穿獵物背部皮肉並拖撞倒地,再以尖銳的犬齒(虎牙)緊咬住咽喉使獵物窒息,或咬斷頸椎,直到牠斷氣才鬆口。
2.專獵大型動物為食,食量奇大卻常餓肚子 :
一隻成虎平均每天要吃6公斤左右的肉;捕到大型獵物如野豬時,一晚可以吞下30公斤;一年約捕食3500公斤獵物,相當於50隻大野豬。老虎食量很大,平均8到9天要獵食一隻鹿、山豬、羯牛或羚羊等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才吃得飽,雖然也捉兔、雉雞、蛙、魚小動物等來當點心吃,但無法僅以小動物為生。故老虎居住的地方也必需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很豐富的地方。老虎力量強大卻不耐長跑追趕,若襲擊一次不成,獵物很容易就逃走。事實上,老虎平均偷襲20次才會成功一次,因此經常要餓肚子。也難怪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敢浪費,一次吃不完會藏起來,休息後繼續再吃,直至精光為止,最後僅剩幾塊皮和骨頭。經驗不足的年輕成虎容易在激烈的捕獵過程中受傷。而受傷過重或是衰老的個體,常因捕不到食物而死亡。
1.晝伏夜出:黃昏時分是老虎時間,養足精神的老虎此時出發,循著地盤內熟悉的路徑與埋伏地點找尋獵物,直到天亮為止;若運氣不好沒碰到合適獵物,有時一整晚要走三四十公里。白天則在陰涼洞穴或密林深處休息,大部份時間都在打盹。
2.生性愛水且擅泳:很多貓科動物都怕水,但老虎喜歡水,在炎熱天氣裏最愛下水納涼;必要時,可以在河裏游個五公里遠,甚至在水中進行捕獵,把獵物壓制到水面下淹死。
棲息地選擇,冰雪或沼澤皆可為家:老虎不喜乾旱炎熱,喜歡植物濃密覆蓋及有水的環境,樹林或草叢皆可。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,華中華南的溫帶林,到印尼、印度半島的熱帶雨林,甚至東南亞一帶河口的紅樹林沼澤地帶,整個亞洲地區只要原始林茂密、水源充足的地方,都是老虎的原鄉。
1.四處泗尿、排糞、抓磨樹幹,都是為了作記號標示地盤
為了保住領域,老虎會不停地在領域中巡邏,留下尿液或糞便做為標記,或是在樹幹上磨蹭以留下體腺的味道,或是留下爪痕,這些都是為了宣示這是『我的』地盤。越是強勢的個體,標記做得越多,當別隻老虎來到這裡,聞到或看到這些標記,沒事都會儘量避開,以避免正面衝突。
2.佔穩了地盤才能繁衍下一代
成年的老虎都是獨來獨往,牠會占據必要的水源,,獵物與遮蔽點,形成固定的地盤,或稱為領域。與其他老虎競爭地盤,可是老虎生存與繁衍的大事。雄虎的地盤比雌虎為大,且常包涵了2-3隻雌虎的領域,不允許別的成年雄虎接近這些雌虎;雌虎更要兼顧幼兒的隱蔽與食物供給,因此無論雌雄,通常佔穩了地盤的老虎,才能繁殖下一代。
在條件較差的環境,領域面積就需擴大,才有足夠的資源過活,換句話說,老虎彼此要住得更疏遠。例如在食物充足的印度半島,雌虎的領域約為10平方公里;在乾燥的華北森林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森林,雌虎的領域則達400平方公里。在印度的保護區,雌虎保有地盤的時間約7年,雄虎則因競爭激烈,只能保住地盤3到4年;太年輕的老虎沒有能力爭到地盤,而傷殘或年老力衰的老虎則可能遭其他老虎攻擊搶走地盤,甚至被咬死。
1.兩性關係:成年雄雌虎只有在配對時才結伴
老虎約3-4歲性成熟,但雄虎則約到5歲才爭取得到地盤,有機會與雌虎交配。雌虎每2-2.5年生產一胎,一生約可生5胎。雌虎發情時,會在其尿液中釋出賀爾蒙訊號,吸引雄虎,鄰近的雄虎會為爭取接近她而教量一番,通常最強勢的雄虎才得以與雌虎交配;落敗的雄虎則有可能負傷致死。雌雄結伴的時間約一周,開始相遇時充滿危險與不安,互相試探,若能彼此接納,則朝夕相處交配,形影不離,直至雌虎發情期結束,將雄虎趕走為止。
2.親子關係:雌虎獨立完成生養幼虎重擔
幼虎跟隨母虎直到2歲左右才離開,通常也剛好是在下一胎幼虎可以跟隨媽媽走動之際,因此,成年雌虎身邊幾乎一直有幼虎跟隨;雄虎則偶爾會讓牠領域內的雌虎及幼虎分享食物,並負責驅走其他成年雄虎或天敵,間接保護幼虎。雌虎懷孕期約三個半月,一胎可生2-3隻幼虎,每胎存活率僅50%。虎媽媽不在時,幼虎可能會被蟒蛇、鬣狗或花豹吃掉。
3.社會關係:森林深處總多見獨來獨往的身影
老虎是亞洲森林中的獨行俠,除非是遇到配對或哺育時期,才會結伴同行。無論雌虎或雄虎都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,雄虎捕到大型獵物,還會以吼聲召喚自己的雌虎和幼虎來分享。但幼虎卻常喪命於陌生雄虎口中。這種減少對手後代的殺嬰行為亦常出現於其他哺乳類動物(甚至古代人類)的生活史中。
從玩耍中練得一身本領:幼虎們非常好動好玩,而玩耍對於技巧和智慧的發育異常重要,牠必須從這些撲打追咬的遊戲中,練習獵食與避敵的本領,日後就要靠自己生活了。雌虎身兼媽媽和教師雙重身份,會逐漸帶活物回來,訓練幼虎的捕食能力,也會極有耐心地陪伴幼虎嘻鬧,親子關係十分親暱。
參考資料
老虎的分布與發展
西伯利亞虎(Siberian Tiger),又稱東北虎,其分布範圍為中國黑龍江、俄羅斯烏蘇里江流域及北韓,估計現存群族數不超過五百頭。
華南虎(South-Chinese Tiger), 又稱南中國虎,其分布範圍為中國中南部,估計現存群族數不超過五十頭,預期繼續存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東南亞虎(Indo-Chinese Tiger), 又稱印支虎、馬來虎,其分布範圍為中國中南部,估計現存群族數約在一千頭至一千八百頭之間。
蘇門答臘虎(Sumatra Tiger),其分布範圍為印尼蘇門答臘,估計現存群族數約四百至五百頭。
孟加拉虎(Bengal Tiger),又稱印度虎,其分布範圍為印度次大陸包括緬甸西部,估計現存群族數在三千頭至四千七百頭之間,佔現存老虎數量的三分之二。
巴里虎(Bali Tiger),已於1940年代絕種,過去分布在印尼巴里島上。
裏海虎(Caspian Tiger), 又稱西亞虎,已於1970年代絕種,過去乃在土耳其至亞洲中部及西部一帶活動。
爪哇虎(Javan Tiger),已於1980年代絕種,是分布在印尼爪哇島上的小型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老虎的生態-特徵篇
頭骨 臉譜 牙齒 眼睛 耳朵 爪子 保護色
華南虎(South-Chinese Tiger), 又稱南中國虎,其分布範圍為中國中南部,估計現存群族數不超過五十頭,預期繼續存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東南亞虎(Indo-Chinese Tiger), 又稱印支虎、馬來虎,其分布範圍為中國中南部,估計現存群族數約在一千頭至一千八百頭之間。
蘇門答臘虎(Sumatra Tiger),其分布範圍為印尼蘇門答臘,估計現存群族數約四百至五百頭。
孟加拉虎(Bengal Tiger),又稱印度虎,其分布範圍為印度次大陸包括緬甸西部,估計現存群族數在三千頭至四千七百頭之間,佔現存老虎數量的三分之二。
巴里虎(Bali Tiger),已於1940年代絕種,過去分布在印尼巴里島上。
裏海虎(Caspian Tiger), 又稱西亞虎,已於1970年代絕種,過去乃在土耳其至亞洲中部及西部一帶活動。
爪哇虎(Javan Tiger),已於1980年代絕種,是分布在印尼爪哇島上的小型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老虎的生態-特徵篇
頭骨 臉譜 牙齒 眼睛 耳朵 爪子 保護色
老虎的演化
這是美國加州出土的加州劍齒虎(Smilodon fatalis),體型大小像獅子,生活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北美洲。
劍齒虎是指有超長犬齒的古代貓科動物,從三千五百萬年前起出現在地球上,歐、亞及北美洲都有大量的劍齒虎類動物化石出土,包括好幾個不同種類,但所有劍齒虎在約一萬年前就全部絕種了,牠們與老虎同是貓類的動物,但並非老虎的直系祖先。
根據化石、蛋白質與遺傳物質DNA的最新研究,科學家們認為老虎的發源地是在亞洲東部。老虎的祖先可能都是由挖掘自中國大陸陝西、河南一帶,生活在二百多萬年前的古中華豹(Panthera palaeosinensis)演化而來。
或許很多人直覺地認為老虎只有一種,但實則不然。隨著不同的分佈環境,全世界的老虎演化出八個亞種(subspecies),這些亞種在頭骨、皮毛和體格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。由現存族群數最小的中國華南虎的特徵來看,其前傾的眼窩與較小的頭顱都顯示其最接近原始的老虎類別。而後,老虎的分佈逐漸向四方的森林地帶遷徒,分佈至整個亞洲地區;包括向北延伸到黑龍江、烏蘇里江流域及北韓一帶,而為適應寒冷的氣候,遂發展成體型最大、體毛最密而毛色最淺的西伯利亞虎;向西擴展到裏海與土耳其東部演變成西亞虎。有些老虎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,形成東南虎;有些甚至跨海至爪哇、蘇門答臘及巴里虎等島嶼上,形成蘇門答臘虎、爪哇虎及巴里虎;蘇門答臘虎面頰的鬢毛最長,而巴里虎則體型最小、色澤最暗,因環境的限制,連食物也趨向以小型動物為主。除了上述的七個亞種以外,有些老虎的分佈向西南進入印度次大陸等地區,形成今日毛色最鮮豔的孟加拉虎。在尚無生存之虞的百年前,也就是本世紀之初時,超過十萬隻的老虎安然地生活在亞洲的各地。
劍齒虎是指有超長犬齒的古代貓科動物,從三千五百萬年前起出現在地球上,歐、亞及北美洲都有大量的劍齒虎類動物化石出土,包括好幾個不同種類,但所有劍齒虎在約一萬年前就全部絕種了,牠們與老虎同是貓類的動物,但並非老虎的直系祖先。
根據化石、蛋白質與遺傳物質DNA的最新研究,科學家們認為老虎的發源地是在亞洲東部。老虎的祖先可能都是由挖掘自中國大陸陝西、河南一帶,生活在二百多萬年前的古中華豹(Panthera palaeosinensis)演化而來。
或許很多人直覺地認為老虎只有一種,但實則不然。隨著不同的分佈環境,全世界的老虎演化出八個亞種(subspecies),這些亞種在頭骨、皮毛和體格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。由現存族群數最小的中國華南虎的特徵來看,其前傾的眼窩與較小的頭顱都顯示其最接近原始的老虎類別。而後,老虎的分佈逐漸向四方的森林地帶遷徒,分佈至整個亞洲地區;包括向北延伸到黑龍江、烏蘇里江流域及北韓一帶,而為適應寒冷的氣候,遂發展成體型最大、體毛最密而毛色最淺的西伯利亞虎;向西擴展到裏海與土耳其東部演變成西亞虎。有些老虎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,形成東南虎;有些甚至跨海至爪哇、蘇門答臘及巴里虎等島嶼上,形成蘇門答臘虎、爪哇虎及巴里虎;蘇門答臘虎面頰的鬢毛最長,而巴里虎則體型最小、色澤最暗,因環境的限制,連食物也趨向以小型動物為主。除了上述的七個亞種以外,有些老虎的分佈向西南進入印度次大陸等地區,形成今日毛色最鮮豔的孟加拉虎。在尚無生存之虞的百年前,也就是本世紀之初時,超過十萬隻的老虎安然地生活在亞洲的各地。
請問老虎是屬於貓科還是犬科?
老虎是貓科家族的一員,貓科家族還包括獅、豹、獵豹、石虎及家貓等,都擁有圓耳圓頭短頸,身軀柔軟且彈性極佳,銳爪可伸可收,視覺、聽覺、嗅覺極靈敏,行動敏捷且沉靜,擅長掩護與襲擊,是最成功的掠食者家族。儘管如此,貓科家族中的成員各自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色。其中,獅子和老虎是最常為人相提並論,但牠們的分布和習性可截然不同:老虎分布於亞洲叢林,獨居;獅子分布於非洲,適應乾旱而林木稀疏的草原環境,而且公獅是與母獅小獅全家成群生活,共同狩獵分享獵物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